top of page

【一水四見】文/釋信願

一水四見,指對於同一境界,由於見者心識之不同,其觀點亦大異其趣。又作一處四見、一境四見、一境四心,乃唯識學常用之譬喻。無性菩薩《攝大乘論釋》云:「謂於餓鬼,自業變異,增上力故,所見江河皆悉充滿膿血等處;魚等傍生,即見舍宅遊從道路;天見種種寶莊嚴地;人見是處有清冷水,波浪湍洄;若入虛空無邊處定,即於是處唯見虛空。」故知,同樣是水,天人所見是莊嚴寶地,凡人眼見是水,餓鬼見之乃是膿血,魚類視為居所。

為何會一水四見?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,不同的用心就有不同的觀照,不同的識見就有不同的觀點。因此,大至宇宙萬象,小至人生點滴,不必強人與自己觀念一致、想法相同。

一水四見用於人生,不論待人接物,或是立身行道,凡遇困難挫折,橫逆打擊,自是無須爭辯,只要設身處地,換位思考,為他設想,再省自我,或許諸事自然轉危為安,甚至因禍得福。是故,自己的想法是超越自我的最要關鍵處,也是自己最好的心靈治療師。

思考是因,行為是果,了知因果之理,即可找到情緒源頭,進而改變心念,轉化情緒。譬如兩人吵架、衝突、對立,其實只是想法不同而已,並無絕對的是與非。當觀點不同時就會不接受對方,不接受對方就有抗拒,有抗拒就有衝突,有衝突就有痛苦,因此痛苦是自己心念招來,無關外境,如澫益大師《靈峰宗論》云:「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;愚人除境不除心,智人除心不除境。」

為佛弟子,當境界現前時,應以智慧觀照,站在他人立場,正面思考,心中常念:「他大我小,他是我非,他高我低,他深我淺、他多我少、他聖我凡、他優我劣」,如此即能心轉外境,生起快樂、自在、解脫心念,凡事迎刃而解。

吾人之心是一條路,叫做心路,心開路就開,若能行住坐臥,不離阿彌陀佛;食衣住行,不離阿彌陀佛;春夏秋冬,不離阿彌陀佛;見聞覺知,不離阿彌陀佛。常能如此,逢緣觸境,一句佛號,隨心自在,妙用現前,自然而然,身在世間,已非娑婆之久客;心在淨土,已是極樂之嘉賓。

9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《觀世音菩薩往生淨土本緣經》

失譯人 今附東晉錄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釋信願  編訂     如是我聞:一時,佛在王舍城鷲峰山頂,與大比丘眾及諸大菩薩、天龍八部、人非人等,恭敬圍遶,而為說大菩薩...

【說僧眾過墮地獄】文/釋信願

為佛弟子,修學佛法,欲成菩提,首重恭敬三寶;念佛行人,志願生西,超凡入聖,應先遠避是非。歸命彌陀之人,理應常念彌陀,莫造口過,切勿呈一時口舌之快,批評師僧,毀謗三寶,墮入地獄,長劫受苦,屆時後悔,為時已晚。佛陀勸誡不能舉僧眾過,說僧眾過必墮地獄,諸經所載甚多,略舉如下:...

【阿彌陀佛是何教法?】文/釋信願

阿彌陀佛教法,一般而言通稱淨土法門。中國淨土宗,自東晉初祖慧遠大師以迄清末民初十三祖印光大師,大約一千五百餘年來,始終昌盛,綿延不息。各朝時期不乏緇素大德致力弘通,論其宗旨、道風、修持、專雜,各有不同。淨土經論之註疏,不下數百部,其體系脈絡、思想見解,或偏依宗門,或注重教下...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