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四願、具足德本願
設我得佛,他方國土,諸菩薩眾,聞我名字,歡喜踴躍,修菩薩行,具足德本,若不爾者,不取正覺。
頌曰
他方國土菩薩眾 聞名歡喜修大行
具足德本是大願 三十六義圓融故
一、列諸願名
此願諸師所立之願名有六:聞名令得具足德本願〔義寂〕修行具足願〔法位〕聞名修習滿足德本願〔智光、良源〕聞名具德願〔真源、性海〕福智雙修願〔璟興〕具足德本願〔法然、靜照、禮阿、慧雲、月珠、深厲、觀徹、道隱〕。今從法然上人,采用「具足德本願」之名。
二、願成就文
阙成就文
三、同部異譯
《大寶積經.無量壽如來會》〔唐譯〕:
若我成佛,余佛剎中,所有菩薩,聞我名已,若不應時修菩薩行,清淨歡喜,得平等住,具諸善根,不取正覺。
《無量清淨平等覺經》〔漢譯〕:
阙此願文
《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》〔吳譯〕:
阙此願文
《大乘無量壽莊嚴經》〔宋譯〕:
阙此願文
四、同類異經
《悲華經》:
阙此願文
《大悲分陀利經》:
阙此願文
五、顯明願意
法藏菩薩何故立發此願?蓋法藏菩薩睹見諸佛剎中,或有佛土,發心菩薩,雖修眾行,不能速疾入聖域,久積勤修,不能一行具萬德,徒送塵劫,空勞功力;或息化城,或溺三界,假令相續不退,多不福智雙備,故不能身心歡喜。
是故法藏菩薩,愍諸眾生,不趣菩提,或雖修行,眾德不具,自修福智一度具諸度,回與眾生,而發此願言:「他方菩薩,聞我名已,歡喜踴躍,修菩薩行,具足德本。」
信行具足人,依佛力住持,即入必定,自知作佛,心多歡喜,自然吻合萬行於一行,任運符應眾德乎一心。蓋萬德莊嚴之六字洪名,令信行之人,一稱成萬德,片言超僧祇,不勞苦行,不歷多劫,使愚夫頓坐金台,無智忽具萬德。噫!注焉而不滿,酌焉而不竭者,其唯彌陀智願海矣。
六、釋疑通妨
問:聞佛名字,何故歡喜踴躍?
答:菩薩聞本願名號,得深信解,心懷欣悅,故言歡喜。何故心多歡喜?依淨土義,即常念於彌陀及不思議願行,是故多歡喜。此中,念彌陀者,念彌陀慈尊,如現在前;念不思議願行者,念彌陀為我成就不思議願行功德,速疾作佛,是故心多歡喜。初發心住名歡喜住,初行亦名歡喜行,初地亦名歡喜地。今菩薩依佛願力故,必超入歡喜地,設不頓入,亦名歡喜,從此稱性,修十度行,圓滿功德,成就菩提。
問:德本有萬行與念佛二義,若念佛義,此願豈不與第十八願無異?
答:雖同聞佛名,起念佛行,而其願意,自不相同,略有二義:攝機有別:第十八願乃凡聖同攝,五乘齊入;此願則別引他方菩薩,如第三十五願,特為女人而立願。利益不同:第十八願以聞佛名號,信心歡喜,必定往生為其利益;此願雖聞名歡喜,猶好德本,而欲修菩薩行,以作己之德本為其利益。
七、願文略解
「諸菩薩眾」者,指十信、三賢菩薩,又通地上菩薩。
「歡喜踴躍」者,《無量壽經會疏》雲:「適悅在心名歡喜,法喜發形曰踴躍,是至心信樂之相也。」《法華經妙文句》雲:「內解在心名歡喜,喜動於形名踴躍。」
「修菩薩行,具足德本」者,六度行相,名菩薩行,修行圓滿,名之為德,佛果之因,故名為本,蓮池大師《阿彌陀經疏》雲:「諸菩薩眾,有恆沙劫中,修六度萬行,未能滿足,而今一心念佛,萬緣自捨,即布施波羅蜜;一心念佛,諸惡自止,即持戒波羅蜜;一心念佛,心自柔軟,即忍辱波羅蜜;一心念佛,永不退墮,即精進波羅蜜;一心念佛,余想不生,即禅定波羅蜜;一心念佛,正念分明,即般若波羅蜜,推而極之,不出一心,萬行具足。」故今雲具足德本。德本有二義:六度萬行為德本:此乃智行共備,眾戒具圓,因極果滿,成正覺也,故六度為眾德之本。六字名號為德本:此為名號能具萬行,萬行之本故,即是無上功德,《無量壽經》雲:「其有得聞彼佛名號,歡喜踴躍乃至一念,當知此人為得大利,則是具足無上功德。」萬善妙體,歸果號六字,恆沙功德,具至心一念。
八、白話淺釋
如果我法藏成佛時,他方國土之諸菩薩,聞我名字而稱念者,愈加歡喜修菩薩六度萬行,具足一切功德,若不能如此,我就不取正覺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