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問:法藏菩薩何故捨諸行取念佛,作為往生本願?

答:佛意幽深,凡愚難測,依法然上人之意,解有二義: 一者勝劣,二者難易。 一者勝劣:諸行是劣,念佛是勝,所以者何?佛之名號乃是萬德之所歸,以彌陀如來三身、四智、五眼、六通、十力、四無畏、十八不共法等,一切內證功德;以及相好、光明、說法、神通等,一切外用功德,皆悉攝在果地嘉號之中,是故名號功德為勝,餘行不然,各守一隅,是故為劣。 二者難易:念佛易行,諸行難修,故善導大師《往生禮讚》云:「問曰:何故不令作觀,直遣專稱名字者,有何意也?答曰:乃由眾生障重,境細心粗,識颺神飛,觀難成就也,是以大聖悲憐,直勸專稱名字,正由稱名易故,相續即生。」 又源信大師《往生要集》云:「問:一切善業,各有利益,各得往生,何故唯勸念佛一門?答:今勸念佛,非是遮餘種種妙行,只是男女貴賤,不簡行住坐臥,不論時處諸緣,修之不難,乃至臨終,願求往生,得其便宜,不如念佛。」故知,念佛易故,通於一切;諸行難故,不通諸機。法藏菩薩為令一切眾生平等往生,捨難取易以為本願。 又法然上人《逆修說法》云:「若以布施為本願者,貧窮困乏輩,斷往生希望;若以持戒為本願者,破戒無戒徒,斷往生希望;若以禪定為本願者,散亂粗動人,不可得往生;若以智慧為本願者,愚癡無智者,不可得往生。自餘諸行,準此應知。然堪布施、持戒等諸行者極少;貧窮、破戒、散亂、愚癡者甚多,若以如上諸行用為本願,得往生者甚少,不得往生者甚多矣!法藏菩薩大悲,遍攝一切欲得往生,是故唯以稱名一行立為本願也。」 由上可知,法有廣略不同,機有堪不堪行,時有通塞之異,果有真假之別,然彌陀無上大慈,平等大悲,欲普被有情,念佛往生。 凡有心者,易念易生,如一輪月光浮於萬水,無嫌淺深;似一個太陽照諸世界,不選高下。攝萬機於一願,納千品於念佛,不捨任何一人,易行疾至淨土,是為法藏菩薩選擇之正意。

2 接觸人數 1 互動次數 散佈分數 加強推廣帖子

11

1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【淨土問答釋疑】 問:是否只要念佛就好,舉辦各種活動即是雜修?

【淨土問答釋疑】 問:是否只要念佛就好,舉辦各種活動即是雜修? 答:若不詳閱彌陀教典,難辨專修與雜修之真義。善導大師《觀經疏》言:「次就行立信者,然行有二種:一者正行,二者雜行。言正行者,專依往生經行行者,是名正行。何者是也?一心專讀誦此《觀經》、《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等...

淨土問答並序印光大師 撰

淨土問答並序 印光大師 撰 大矣哉!淨土法門之為教也,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。直指人心者,當遜其奇特,十念一念,即登不退;歷劫修證者,當仰其高風,普被上中下根,統攝律教禪宗。如時雨之潤物,若大海之納川。偏、圓、頓、漸一切法,無不從此法界流;大、小、權、實一切行,無不還歸此法界。...

【淨土問答釋疑】 問:就能念之心而言,念佛可分幾種?

答:曇鸞大師《略論安樂淨土義》云:「一切萬法,皆有自力他力,自攝他攝,千開萬閉,無量無邊。」故知,以自力心念佛,即自力念佛;以他力心念佛,即是他力念佛。 又法然上人《念佛往生要義鈔》云:「凡念佛,有他力念佛,有自力念佛。」...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