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恩之舉乃是滴水之恩的湧泉相報,感恩之心則是高尚品德的真誠流露,感恩之行更是生命光輝的燦爛展現。感恩,能夠讓生活增添和樂,也能讓日子洋溢幸福,更能讓心靈充滿安祥。若能學會感恩別人,正是懂得珍惜自己。根據許多研究報告顯示,心存感恩的人覺得較幸福,抑鬱程度較低,心理壓力較小。
世界五大宗教儒、釋、道、耶、回,無不一致推崇心懷感恩是人類優良品行,也是全球各國公認的普世價值。感恩報德,至死不忘,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。成語「結草銜環」的典故,不僅敘述感恩美德的兩則感人故事,而且彰顯善有善報是亙古不變的真理。
「結草」的典故出自《左傳》,公元前594年7月,秦桓公出兵伐晉,晉軍和秦兵在晉地輔氏(今陝西省大荔縣)交戰,晉將魏顆與秦將杜回相遇,二人撕殺,正在難分難解之際,魏顆突然見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,使這位堂堂的秦國大力士站立不穩,摔倒在地,當場被魏顆所俘,使得魏顆在這次戰役中戰勝秦師。
晉軍獲勝收兵後,當天夜裡,魏顆在夢中見到那位白天為他結繩絆倒杜回的老人,老人說:「我就是你把她嫁走而沒有讓她為你父親陪葬的那位女子的父親,我今天這樣做是為了報答你的大恩大德。」
原來晉國大夫魏武子有位無子的愛妾,魏武子剛生病的時候囑咐兒子魏顆說:「我死後,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。」不久魏武子病重,又對魏顆說:「我死後,一定要讓她為我殉葬。」等到魏武子死後,魏顆沒有把那愛妾殺死陪葬,而是把她嫁給了別人。魏顆說:「人在病重的時候,神智是昏亂不清的,我嫁此女是依據父親神智清醒時的吩咐。」
「銜環」典故則出自《後漢書.楊震傳》中的注引《續齊諧記》,楊震父親楊寶九歲時,在華陰山北,見一黃雀被老鷹所傷,墜落在樹下,為螻蟻所困。楊寶憐之,就將牠帶回家,放在巾箱中,只餵食黃花,百日之後的一天,黃雀羽毛豐滿就飛走了。當夜有一黃衣童子向楊寶拜謝說:「我是西王母的使者,君仁愛救拯,實感成濟。」並以白環四枚贈與楊寶,說:「它可保佑君的子孫位列三公,為政清廉,處世行事象這玉環一樣潔白無暇。」
果如黃衣童子所言,楊寶的兒子楊震、孫子楊秉、曾孫楊賜、玄孫楊彪四代官職都官至太尉,而且都剛正不阿,為政清廉,他們的美德為後人所傳頌。
後人將「結草」與 「銜環」合成一句,流傳至今,比喻受人恩惠,定當厚報,至死不渝。明朝馮夢龍《醒世恒言》言:「大恩未報,刻刻於懷,銜環結草,生死不負。」
天、地、君、親、師,稱為五恩,其恩為何?上天有日月照臨、風雨滋潤之恩;大地有長養萬物、生發五榖之恩;君王有保家衛國、利樂民生之恩;雙親有生育教養、栽培愛護之恩;師長有教導知能、傳道解惑之恩。是故,既生為人,頂天立地,立身處世,致謝五恩,銘感五內,是為自然,亦是必然。
此五恩者,乃中國古時民間祭祀的對象,一般人家多設「天、地、君、親、師」牌位供奉於中堂,為古代祭天地、拜祖先、祀聖賢等民間祭祀的綜合,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敬天法祖、孝親尊長、忠君愛國、尊師重道等優良文化的實踐。
Comentários